准航母竞赛背后:安徽舰演训透视两栖舰技术变革

“安徽舰”的出现,给两栖作战带来了不少新变化。就说立体投送能力吧,直8C运输机一次能把一个加强连的兵力送到目标区域,这意味着在抢滩或者夺岛时,能快速把人送到关键位置。直20J更不简单,它的起落架是专门针对海上环境强化的,浪头再晃,它也能稳稳起落,就像在不平的路上开了辆四驱车,踏实。

甲板上的门道也不少。“安徽舰”有7个起降点,再加上一套助降系统,凑成了一套全海况作战保障体系。不管是刮风还是涌浪,直升机该起飞起飞,该降落降落,不耽误事儿。直9反潜机更是个多面手,模块化设计让它能根据任务换设备,搜潜、反潜都行,花一份钱办好几件事,性价比相当高。

更重要的是,“安徽舰”不只是个运兵的船,它还是个移动战场中枢。舰载的指控系统能把天上的直升机、海里的舰艇还有地上的部队串起来,谁该去哪儿、谁该打哪儿,指挥得明明白白,在夺岛战役里,这就是个关键的“大脑”。

打仗不光靠前线装备,后勤补给也得跟上,垂直补给链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的901型补给舰有5万吨级的补给能力,能给舰队送油、送弹、送物资。但跟美军比,补给效率还有差距。现在一天能补给4050吨,美军能超过100吨。

这差距直接影响着舰载航空兵的持续作战能力——飞机没油没弹,再好的装备也没法发挥作用。往后想补上这块短板,估计得靠直20大规模列装,再加上无人化补给技术,慢慢把效率提上来。

这些舰艇能造出来、能不断升级,说到底靠的是工业实力。就说造舰能力,一年能造20万吨的舰艇,差不多相当于法国海军的总吨位。美国和日本呢,分别是的1/6和1/10。

装备迭代速度也能说明问题,日本的“最上级”护卫舰4个月能造一艘,这边,076型电磁弹射两攻舰已经在规划了,5万吨级的体量,还带着电磁弹射,这可不是单一舰艇的进步,是整个体系的布局。其实船厂船坞里的灯火,就像是新世代的战场,工业能力强了,造舰快、升级快,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你刚拿出新装备,我这边可能又有更先进的了。

不过也得保持警惕。日本在搞独立数据链研发,这看起来是想强化自己的指挥能力,但也可能让美日的指挥体系出现缝隙。历史的教训得记着,1945年的战败本该让日本明白军事冒险的后果,可现在在海权博弈里,它似乎又在试探“红线”。这种时候,更得看清形势,不能掉以轻心。

说到底,的深蓝之路还没走完。福建舰的发展、076型的规划,都在说明“非航母舰艇”可能迎来技术上的突破点。或许以后,下一代制海权就藏在“后勤革命×工业规模”这个公式里。知耻后勇,警惕日本军事正常化的踏踏实实地发展自己的装备、夯实工业底子,一步一步把路走稳,才能在西太平洋的博弈里站稳脚跟。毕竟,实力才是最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