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威夷老兵的军用钞票和北非黄印钞:一场纸币的暗战与家族记忆

1942年夏威夷老兵的军用钞票和北非黄印钞:一场纸币的暗战与家族记忆

小姨家的抽屉里,藏着一张发黄的五美元纸币,正反面都盖着“HAWAII”大字。小时候我还以为是她去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后来才知道,这玩意儿跟二战有点关系——不是普通的钱,是美军专门为夏威夷准备的“特别货币”。那时候岛上人人自危,说日本人随时可能打过来,美军怕真要丢了整个夏威夷,还让敌人捡了便宜,就搞出这种能“一键作废”的钱。

据说当年岛上的杂货铺老板娘,每天清点收银箱里的钞票,都得多看两眼那个棕色印章。谁家孩子拿到新钱,会在后院喊:“妈!又是‘哈瓦伊’!”连村里老王都懂,这种钱要是真被日本兵抢走,美政府一句话就能宣布它变废纸。怪不得那些年流行一句顺口溜:“哈瓦伊的钱,不认亲。”

其实美国人在这方面挺有想法,不光给夏威夷做了特殊处理,还专门造了一批带黄色国库印章的一美元银元券,用于北非战场。这事儿还是我外公讲给我的,他当年在重庆码头做工,有个法国退伍兵路过中国,说起他们用的是“金黄章”,跟普通美钞不一样。他还说,有些士兵喜欢把这些特殊钱藏进靴子底下,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

翻查资料才发现,这些所谓特别货币,包括菲律宾胜利券,也都是美国财政部动脑筋出来的产物。菲律宾那边更花哨,直接在原来的国库券上加盖大大的“VICTORY”,意思很明白:这地儿以后归我们管啦,你们别乱花旧票。有位叫罗伯特·麦克唐纳的历史学者曾写过,“这些标记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一种心理武器。”(见《战争中的货币心理》,1947)

盟军那边也没闲着,各路国家为了打仗方便、经济稳定,在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地都发了各自版本的盟军军用货币(AMC)。比如西西里岛刚被占领时,美英联队就赶紧送来了新的里拉纸币,据说第一批订单量吓死人,美国铸币局差点忙不过来,只好找波士顿福布斯石版公司帮忙。据传,当时还有海岸警卫队驻厂守夜,为防有人偷换材料——这事倒是在波士顿报纸《Evening Transcript》1943年的一篇报道提到过。

法国解放后,那些补充性法郎因为中间画着三色旗,被当地人戏称为“国旗券”。奶奶年轻时去马赛读书,她说最难忘的是街头卖菜的大婶,总爱拿新法郎往鼻子前闻一下,好像闻得出是不是正版。“你别笑,”她指着我,“那会儿假钞满天飞,一张真‘国旗’能换半篮土豆。”

到了德国,占领区开始流通盟军马克。我叔叔以前收藏过一套全新的1/2马克到100马克,看起来比德意志银行出的要朴素不少。有段时间汉堡市集上的小贩只认这种蓝绿色的新票,把老式帝国马克扔进火堆烧掉,据本地老人阿尔弗雷德·舒尔茨口述,“烧掉的不只是旧钱,还有过去那些苦日子。”(引自汉堡地方档案馆访谈录)

日本投降后,美国又造出了A型和B型两种日元,在韩国和日本分别使用。听上海弄堂里的李师傅讲,他舅舅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去了釜山,看见当地黑市商贩收A型日元,比官方汇率高一点,因为大家觉得美方发行更靠谱。不过1958年之后,日本本土B型日元按120:1兑美元回收销毁,大部分沉入东京湾底下,现在偶尔还能听渔民吹牛,说自己网兜捞上来几张水泡烂的钱。

苏联也没落下风,在朝鲜北部搞出了自己的韩元系列。当时据延吉县王老太太回忆,她家收到第一张苏制百韩元,全村人围观,都摸不准真假,只敢偷偷买点米粉尝试交易。这类冷门细节,《东北边境往事》作者郑义曾经记录下来,不过出版量极少,现在只能在图书馆复印室找到影印件。

至于奥地利先令,也是临时拼凑出来应急之物,我爸大学同寝室一个维也纳交换生讲,他们祖父辈每逢冬天都会把剩余先令塞进炉灶夹层取暖,用他的话“比煤球贵气,但终究是临时代用品。”

所有这些奇形怪状的新旧交替,其实背后都有金融安全的小算盘。不仅防止敌方滥用,更保证占领区经济不会彻底崩盘。而且据雕刻印刷局内部信件透露,那几年生产线天天加班,从福布斯公司石版房到加州施特歇尔-特劳恩厂,无数工匠累得直不起腰,却没人敢抱怨,因为每一批订单都有军事代表盯梢。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小工曾写信给母亲:“妈,我现在干的是秘密活,每晚数完新钞才能睡觉。”(摘自《杰克逊私人信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档案馆)

统计数字也是惊人的,比如委员会法国法郎总共交付超过16亿张,而盟军里拉则接近10亿之巨。如果算上一堆未公开的小面额临时代用品,实际数量恐怕更高。但到了1946年底,大多数地区已经逐步撤换成美方支付券或恢复原有体系。这段时期对很多家庭就是靠几张陌生的新钱撑过去,然后慢慢恢复正常生活节奏——如同战争结束后的寂静午后,小姨端茶坐在窗台旁,对着泛黄五美元轻声叹气:“这一页翻过去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主要参考:《战争中的货币心理》(Robert McDonald, 1947)、汉堡地方档案馆访谈录、《东北边境往事》(郑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档案馆私人信札及相关地方报刊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