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波涛之下,总是暗流涌动。当菲律宾方面在一次失败的挑衅后,气急败坏地从故纸堆里翻出一份尘封十三年的所谓“协议”时,世人看到的并非一个受害者的申诉,而是一幕充满了讽刺意味的闹剧。
这番操作,非但没能找回颜面,反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十三年前被蒙骗的窘迫,也让那位在背后撑腰的盟友,陷入了难以言说的尴尬。
故事的最新篇章,发生在一个极为紧凑的时间框架内。就在8月13日的前一天,菲律宾军方率先发起了一次试探,试图侵入中国黄岩岛附近水域。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中国海警船的严阵以待,以及一艘052D型驱逐舰冰冷的轮廓。这次莽撞的尝试,在强大的实力面前无功而返,未能越雷池一步。
仅仅一天之后,不甘心的菲律宾选择了加码。8月13日,他们不再孤身犯险,而是拉上了强大的美国盟友。美军的“希金斯”号驱逐舰,如同一只被牵引的猛兽,直扑黄岩岛领海而来,而在稍远的海域,另一艘“辛辛那提”号濒海战斗舰则扮演着策应和支援的角色。
与此同时,一架菲律宾军方的“塞斯纳”209B轻型飞机从空中掠过,试图构建起海空一体的侵闯态势。这场精心策划的联合行动,显然是想用“肌肉”来压迫中方让步。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
负责守护这片海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迅速作出反应。战区海军的力量被调动起来,对非法闯入的美军舰艇实施了全程的跟踪监视和严厉的警告驱离。
一时间,南海之上,中美两国的主力战舰形成了正面对峙,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局势骤然紧张。这场赌上盟友信誉的行动,最终再次以失败告终。
连续两次军事冒险的碰壁,让菲律宾军方颜面尽失。或许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他们随后抛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杀手锏”——声称中国违反了一份十三年前达成的“黄岩岛撤军”协议。这一指控,瞬间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2012年。
那一年,黄岩岛同样是风暴的中心。中菲两国舰船在此爆发了激烈的海上对峙,局势一度濒临失控。正是在那个关键时刻,美国介入了。根据事后披露的信息,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坎贝尔,通过时任菲律宾驻美大使的库西亚,向菲方传递了一个“好消息”。
坎贝尔告诉库西亚,他已经和中方达成了协议,中方同意从黄岩岛撤走舰船,并建议菲律宾也同步撤离,以缓和局势。天真的菲律宾政府对此深信不疑,为了给自己找一个体面的台阶,他们还对外宣称,撤离是因为“糟糕的天气”所致。
然而,当菲律宾舰船驶离黄岩岛后,他们却惊愕地发现,中国舰艇根本没有离开,反而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这出由美国“导演”、菲律宾“主演”的独角戏,最终以菲律宾被彻底“忽悠”而狼狈收场。
所谓的“撤军协议”,自始至终只是美国对菲律宾的单方面传话,中方从未承认,更未曾同意,十三年后的今天,当菲律宾方面再次将这份所谓的“协议”摆上台面,无异于亲手撕下了自己当年的遮羞布。
他们不仅自承了当年所谓“糟糕天气”的说法纯属谎言,更是将美国当年扮演的不光彩角色,重新暴露在了聚光灯下。这番操作,与其说是指责中国,不如说是在提醒全世界:美国是如何欺骗和利用盟友的。
这一举动,让本想在背后为菲律宾撑腰的美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盟友的“背刺”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揭开了那段并不光彩的外交旧伤疤,让其在国际社会面前颜面扫地。
对于中国而言,实力的增长是回应一切挑衅最有效的语言。如果说2012年的对峙,奠定了中国对黄岩岛有效管控的基础,那么今天的局势则更加明朗。
此次面对美菲的联合挑衅,中方的应对力量从海警和单艘驱逐舰,直接升级为南部战区的体系化力量,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更为深远的历史教训,则来自2016年的那场中美南海对峙。
在那场被誉为“摊牌”的较量中,美国最终选择了退缩,证明了其并没有胆量和意愿,在中国的核心利益区与解放军进行一场真正的军事交锋。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对美国而言,盟友的利益永远排在自身战略利益之后。
当“关键时刻”来临,那个看似强大的盟友必然会权衡利弊,选择自保。如今,菲律宾似乎忘记了十三年前被蒙骗的教训,也忽视了近代以来反复上演的大国博弈铁律,执意将自己的国运捆绑在一辆并不牢靠的战车上,一次又一次地在南海发起徒劳的挑衅。
他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当历史的浪潮再次拍来,那位“盟友”再度退缩之时,菲律宾是否真的准备好,独自去面对和承受一个崛起大国捍卫主权时所必然释放的雷霆之怒与必要惩罚?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历史早已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