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夺命六禁忌 科学防暑保平安

热浪夺命六禁忌 科学防暑保平安

烈日当空。蝉鸣嘶哑。2025年的夏天,正用滚烫的呼吸炙烤大地——中央气象台连续十日拉响高温橙色警报,新疆、重庆、陕西等地气温冲破40℃,柏油路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而急诊室里,医生们正与另一种“热”搏斗:热射病。体温>40℃、意识模糊、器官衰竭……这不是普通中暑,是身体散热系统的全面崩溃。

禁忌一:高温时段硬扛

正午阳光如刀。切割着暴露的皮肤。

10:00-16:00,是热射病发作的高危时段。在西安街头,建筑工人老张刚卸完货,突然踉跄倒地——体温计红线直抵41.2℃。送医确诊为劳力型热射病。

别迷信“耐热体质”。汗水流尽时。身体便亮起红灯。

禁忌二:紧闭门窗省空调

“空调病”的担忧,让许多老人选择硬扛。殊不知——

通风不良的室内,是经典型热射病的温床。上海社区志愿者发现,独居的李奶奶晕倒在闷热客厅,皮肤干烫无汗——典型散热功能瘫痪。

空调不是敌人。26℃设定值+定时通风。才是救命盟友。

禁忌三:补水只喝冰纯水

冰水灌喉的畅快?假象!

大量汗液流失的不仅是水。还有钠、钾、镁。杭州外卖小哥小陈猛灌三瓶冰水后抽搐倒地——低钠血症诱发热痉挛。

科学补水公式:500ml水+1.5g盐。或选择含电解质运动饮料。

禁忌四:忽略无声的警报

中暑是渐进式灾难。但信号常被误读:

先兆阶段(黄灯):头晕乏力、心跳加快,体温<38℃

致命转折(红灯):突然停止出汗+意识模糊——热射病已引爆倒计时

一位桐庐凉茶摊志愿者回忆:去年有位路人讨茶时步态踉跄,拒绝就医。两小时后倒在巷口。

禁忌五:特殊人群无防护

脆弱群体的体温调节。如同生锈的阀门:

心脑血管患者:高温下血液黏稠度飙升,中风风险骤增

糖尿病患者:脱水易诱发酮症酸中毒,需每日饮水1.5-2升

婴幼儿:绝对不可滞留车内!15分钟即达50℃“烤箱”

禁忌六:高温环境睡午觉

午睡本是避暑良策。但选错地点即成险棋:

阳台、阁楼、密闭车厢……这些“蒸笼”里,核心体温一小时可飙至40℃。山西运城驿站医生接诊过午睡民工——因在工棚熟睡致多器官衰竭。

急救!黄金三小时法则

面对热射病。每一秒都是生机:

脱:速移阴凉处,剥除外衣

冷:冷水(10-20℃)浇淋颈、腋窝、腹股沟——3小时内必须降至39℃以下!

呼:立即拨打120!禁用退烧药(布洛芬等可加重肝损伤)

热浪年年袭来。但死亡本可避免。宁波地铁的66个纳凉点里。山西街头24小时开放的“清凉驿站”。上海阿姨递出的绿豆汤碗……这些微光汇聚成盾。抵御着无形的杀手。

高温不认硬汉。只敬畏科学。

今夜关空调前。请看一眼家中老人——他们的沉默。可能是对高温最后的妥协。

补充含钾食物(香蕉、菠菜)可稳心率

藿香正气水仅适用“湿闷型”中暑

防晒衣紫外线阻隔率需>95%才有效

热浪夺命。非天灾。乃人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