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前,在兰州写给家人的信中流露出何种担忧?

参考来源:《左宗棠全集》、《清史稿》、《左文襄公年谱》等史料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兰州城外,黄河水滚滚东流,而一位花甲老人却要逆流而上,踏上万里征途。

光绪元年(1875年)的初春,六十三岁的左宗棠站在兰州城头,望着西北方向那片茫茫戈壁。

此时的他,刚刚接到朝廷收复新疆的重任,心情却并不如外人想象的那般豪迈。

在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中,这位素来以铁腕著称的湘军名将,竟流露出了难得的脆弱与担忧。

到底是什么让这位"湖南骡子"如此忧虑?他的信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花甲老将的无奈选择

说起左宗棠这个人,那可真是个传奇。

从一个湖南湘阴的穷秀才,一路打拼到封疆大吏,靠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可是人到了六十多岁,身体早就不如当年了。

1875年的左宗棠,其实已经想过告老还乡的念头。

陕甘回乱虽然平定了,但是这一仗打下来,他的身体也垮了大半。

胃病、风湿、失眠,各种毛病缠身。

更要命的是,新疆那边的局势比陕甘还要复杂得多。

阿古柏这个外来户,在新疆建立了所谓的"洪福汗国",背后还有英国和俄国两个列强在撑腰。

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有人主张收复,有人主张放弃,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这个烫手山芋还是扔给了左宗棠。

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左宗棠心里五味杂陈。

说不想去?那是假的,作为一个军人,收复失地本来就是天职。

可是说不担心?那也是假的,毕竟这一去,很可能就是有去无回了。

【二】家书中的真心话

在兰州的那个夜晚,左宗棠点起油灯,铺开信纸,给远在湖南的家人写了一封长信。

这封信,后来被收录在《左宗棠全集》中,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位老将军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信的开头,左宗棠就直接说了:"年逾花甲,精力日衰,而西征之事,关系国家安危,不敢推辞。"

这话听起来很官方,但接下来的内容,就完全是一个老父亲、老丈夫的心声了。

他在信中提到,最担心的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自己这把老骨头能不能撑到最后。"

新疆路远,气候严寒,恐难适应。

若有不测,望家中勿念。"

短短几句话,却让人看出了这位铁汉柔情的一面。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在信中反复叮嘱家人要照顾好自己,特别是对老母亲的牵挂:"娘亲年迈,儿不能朝夕侍奉,实为不孝。

若此行有去无回,望兄弟代为尽孝。"

【三】不为人知的两难境地

左宗棠的担忧,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当时的朝廷,对于要不要收复新疆,内部分歧很大。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应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建设海军上,防备来自海上的威胁。

而左宗棠代表的"塞防派"则坚持认为,新疆必须收复,绝不能让列强势力在西北扎根。

这种政治上的分歧,让左宗棠的处境变得异常微妙。

一方面,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持他收复新疆,但实际上给的资源和支持却很有限。

另一方面,朝廷里的政敌们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一旦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

在兰州的那些日子里,左宗棠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场仗到底该怎么打?

新疆的地理环境之恶劣,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从兰州到乌鲁木齐,光是路程就有两千多里,中间要穿越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还要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在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人力和畜力运输,其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左宗棠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忧,这个担忧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的成败。

他在信中向家人透露了这个秘密,但这个秘密的具体内容,却让人意想不到......

【四】最深的担忧:孤军深入的绝境

左宗棠在家书中提到的最大担忧,其实是对"孤军深入"的恐惧。

他很清楚,一旦大军开进新疆,就等于把自己和几万将士的生死,完全交给了那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要在从兰州到新疆这条两千多里的路线上,保证几万大军的粮草供应,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左宗棠算过一笔账:每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路上的消耗就要花费十几石。

这种得不偿失的买卖,怎么可能长期维持?

更要命的是,一旦俄国人切断了这条补给线,那几万湘军就成了瓮中之鳖,进退两难。

左宗棠在信中写道:"若俄人断我后路,则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全军覆没,国家蒙羞。"

这种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

当时的俄国,已经占领了伊犁地区,控制着新疆北部的大片土地。

英国人虽然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一直在暗中支持阿古柏政权。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左宗棠的西征军确实面临着被两面夹击的危险。

【五】家国情怀背后的个人煎熬

除了军事上的担忧,左宗棠在信中还流露出了深深的个人煎熬。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深受"忠孝不能两全"这种道德观念的折磨。

一边是国家的重托,一边是家庭的责任。

左宗棠的母亲当时已经八十多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作为儿子,他本应该在家侍奉老母,尽人子之孝。

可是作为朝廷大臣,他又不能推脱这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任。

在家书中,左宗棠写道:"为臣尽忠,为子尽孝,本不相冲突。

可是如今身不由己,只能先国家后小家。

若娘亲有什么闪失,儿将终生愧疚。"

这种内心的挣扎,恐怕只有那些身处高位的人才能体会。

更让人唏嘘的是,左宗棠在信中还透露了对妻子的愧疚。

他的原配夫人周诒端,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一切,却很少得到丈夫的陪伴。"

内人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劳苦功高。

而我常年在外,不能分担,实为愧对。"

【六】生死未卜的悲壮决心

尽管心中有着种种担忧,但左宗棠最终还是做出了那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在家书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纵然前路凶险,老朽亦当勇往直前。

若能收复失地,虽死犹荣;若不能成功,亦无愧于心。"

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正是左宗棠这一代人的精神写照。

他们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却依然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左宗棠在信中还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安排。

他把自己的后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包括如何处理家产、如何安排子女的教育等等。

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七】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担忧并非完全多余。

西征过程中,他确实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粮草不济、士兵生病、敌军狡猾、列强干涉,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压垮这支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左宗棠才能在制定战略时更加周密,在执行计划时更加谨慎。

他一方面积极筹措军饷,确保后勤供应;另一方面广泛联络当地民族,争取民心支持。

正是这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态度,让他最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收复新疆。

从某种意义上说,左宗棠在兰州写下的那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老将军对家人的倾诉,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每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和煎熬。

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选择挺身而出?是选择个人安危,还是选择国家大义?

左宗棠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虽然心中充满担忧,但他还是毅然踏上了西征的道路。

这种明知艰险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或许能够从左宗棠的担忧中得到一些启示: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恐惧依然前行;真正的担当,不是没有顾虑,而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左宗棠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

当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时,我们是否也能像左宗棠那样,在担忧中坚守,在困难中前行?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