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来妥协,莫迪迎抉择时刻,美印硬碰硬!

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真相社交”上突然宣布:自8月1日起,对印度输美商品全面加征25%关税,并因印度购买俄罗斯能源和军备实施额外“惩罚”。 他指责印度是“关税之王”,称其高壁垒“令人反感”,更点名印度购买俄油“资助俄罗斯”。 短短48小时内,美国关税大棒落下,印度商务部陷入沉默,但知情人士透露,谈判桌上的文件堆积如山,僵局已“彻底扼杀短期协议希望”。

美印拉锯战的核心,是农产品市场开放。 美国要求印度大幅降低对转基因大豆、玉米及乳制品的关税,但印度死死守住这条“红线”。 目前,印度对美国大米征收70%-80%关税,乳制品关税更高达30%-60%。 莫迪政府的强硬态度并非偶然:农业关乎印度42%人口的生计,奶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圣物,而美国乳制品因使用动物饲料触及宗教禁忌。 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公开声明:“农业和乳制品是谈判的底线,绝不能牺牲农民利益!”

国内压力同样汹涌。 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嘲讽莫迪“用印度饭碗换白宫合影”,农民团体发起全国示威,警告开放市场将让“数百万小农破产”。 喀拉拉邦农业部长更直言:“若妥协,数百万人将失去生计! ”

面对美国施压,印度罕见打出“法律反击牌”。 5月,印度向WTO提交正式文件,计划对美国苹果、杏仁等商品征收28.9亿美元报复性关税,直指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征钢铝关税违反国际规则。 印方强调,美方措施冲击了价值76亿美元的印度出口产品。

同时,印度加速推进贸易多元化

为换取农业保护,印度在工业领域做出重大让步。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提出将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零,并削减石油、天然气进口关税至3%。 在威士忌等商品关税上,印度也释放减让信号,试图换取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珠宝)的关税优惠。

然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坚持“农业与工业必须捆绑谈判”,导致印度汽车行业的妥协未能打破僵局。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曾威胁苹果CEO库克“别在印度建厂”,但彭博经济研究数据揭穿现实:在美国生产一台iPhone成本高达3500美元,即便支付25%关税(约250美元),也比美国本土生产划算。

关税生效后,印度出口链遭遇重创。 印度工商业联合会(FICCI)数据显示,对美出口订单同比暴跌18%,纺织、钢铁、化工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受创最深。 野村证券评估,25%关税覆盖印度对美出口的35%,将直接拖累GDP增长0.2%。

外资信心同步动摇:苹果暂停印度扩产计划,三季度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环比下降12%。 印度央行报告进一步显示,外汇储备增速连续两个月放缓,资本外流风险加剧。

印度舆论最愤懑的,是美国对中印的双重标准。一方面,白宫因印度采购俄油实施“惩罚”,却无视欧盟同类采购行为;另一方面,特朗普宣称“考虑大幅下调对华145%关税”,强调中美谈判“非常公平”。

美国前副国务卿贝森特更公开贬低印度:“印度不是伟大的全球参与者”。 智库《外交政策》调查印证了美企态度:62%美国企业对印度市场准入“不满”,38%制造业企业指责印度高关税“阻碍全球供应链重塑”。

贸易冲突倒逼印度加速战略调整。 莫迪政府推动本币结算机制,与俄罗斯、阿联酋等国绕开美元交易。 同时,印度强化“制造印度”计划,削减对美供应链依赖,并寻求在金砖国家框架内拓展合作空间。

这一动向与莫迪的“邻国优先”政策形成呼应:通过加强与英国、欧盟及东南亚国家的自贸谈判,印度试图将贸易压力分散到多边网络,避免单一依赖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