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年届七十五的许世友,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步入了属于自己的平静晚年。他选择安居于南京中山陵8号,将原本静谧高雅的庭院,彻底改为一片充满乡村气息的农家小院。有了这样的变化,许世友的晚年不仅多了一份充实,也让家族后辈们时常欢聚于此,笑语不断。
这座庭院究竟有了怎样的转变?又为何许世友会坚持这样改造?
中山陵8号,这里原本属于孙中山之子孙科,是一幢绿树成荫、花木繁盛的别墅,环境宜人静谧。孙科打算在此终老,然时局变迁,他陪同国民党一同撤往台湾,这栋宅邸便被搁置多年,始终无人问津。直到1980年,才迎来了新主人许世友。彼时的许世友,已是广州军区司令,退休前虽已年逾古稀,仍亲征对越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他被调往北京,进入军委常委。但随着年事渐高,身体也逐渐吃不消。他主动辞去职务,选择回到南京小住。虽说以他的资历可以选择定居在北京等大城市,但许世友心心念念的始终是家乡;大别山尚不能回去,南京便成为暂借之地。从南京军区借调了几名得力干将协助他整理回忆录。
获批后,许世友便彻底搬入中山陵8号,开始低调的退休生活。自此以后,他基本淡出公众视野,除了重大节日和必要场合,几乎不参与任何活动,也很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他多次用自嘲语气说过:“退休就是退休,回归普通人身份,余下时光就用来整理回忆、留点东西给子孙吧。”
许世友对这里颇为满意。踏入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两层小楼,功能齐全,从书房到餐厅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地下室。院子里原来种满了花草,整洁雅致。许世友不止一次感慨,这地方若说作晚年安居之选,实在合适。他对这些观赏植物却兴趣寥寥。出身农家的他一贯实用,觉得“既然只能看不能吃,那便没多少价值”。
抱着这样的念头,许世友决定动手,对宅院来了一番大刀阔斧的调整。所有花草被铲除,空出的土地悉数用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久,沿着靠近马路的围墙,他又亲自指挥修建了一个猪圈。原本装饰性的池塘,也被用来养鱼。小院早已不复别墅风貌,俨然成为一个微型农庄。尽管少了些许西式雅致,却添了生活烟火气。
院中警卫员、秘书等下属,都按照许世友每天分派的任务各自忙碌:有人喂猪,有人种菜,有人打理池塘。而许世友自己,最喜欢和十几只兔子为伴,戏称自己成了“兔司令”。这样的生活让他乐在其中,正如他所期待的那般闲散自在。
每到丰收季节,许世友心情格外愉快。自己腌制的新鲜蔬菜都是他赠送友人的拿手好货。有时还会自豪地调侃道:“这可是我亲手腌的,可得尝尝!”对吃穿,许世友并不挑剔。贫苦出身的经历,让他格外珍惜眼前的简单生活。住宿依旧朴素,木板床、旧沙发,家中几乎无任何摆设装饰。交通工具也始终不换,仍然是一辆简朴的小吉普。尽管部队领导曾多次劝他更换舒适座驾,却总被他婉拒。他反而说,自己不必享受那些高规格配置,如今的车就很好用。
日常锻炼,许世友也另辟蹊径。以往他喜欢爬山步行,奈何年纪渐长,又患上了痛风,不得不改变习惯,改为坐吉普车绕山颠簸,幽默自称“散步就得这样”。后来,连汽油都节省不开,唯有看病才坐车出门。许世友在军旅生涯雷厉风行,其实也有细腻柔和的一面。退休后,他最珍视的时光,莫过于与两位孙女许玥和许红共度。只要学校放假,孩子们便来到身边探望。
每当孙女到来,他总会预先留存一些油条、麻花作为小零食分给她们。祖孙温馨情趣,令他心满意足。记得有一次,他特地为孙女们种甘蔗,孩子们唠唠叨叨嚷着要尝鲜。虽未及成熟,他便让司机载上孩子们满城搜寻,终于在一个小摊上买到一大捆。看到孙女大快朵颐,许世友脸上常常浮现出幸福的笑。剩下的甘蔗也分给院中众人,一时成为大家争相品尝的新鲜事物。

毋庸置疑,许世友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安然自得。他用亲手营造的小世界,过着理想中的日子。如果谈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大抵就是如此吧。
1985年,他最终还是未能摆脱病痛,告别人世。这一次,他得以如愿回归大别山故土,永久地落叶归根,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