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尼亚生活半年后,我不得不说一些关于东非的真相

在坦桑尼亚生活半年后,我不得不说一些关于东非的真相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脑海中全是狮子、长颈鹿和广袤草原的浪漫想象。但真实的坦桑尼亚,远比国家地理频道里的画面更复杂。

达累斯萨拉姆的街头,豪华越野车与推着木板车的小贩擦肩而过。CBD区域林立着玻璃幕墙的写字楼,转角却是铁皮顶的市集。这座东非最大的城市,把贫富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

公共交通就是一场冒险。这里的"达拉达拉"小巴,是改装过的面包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司机开得飞快,乘客挂在车门外也是常态。

但票价便宜,4000先令(约12元人民币)就能穿城而过。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里的租房市场。在Masaki富人区,一套普通公寓月租就要3000美金。而在Kariakoo,当地人租住的社区,200美金就能租到一间带卫生间的单间。

但你得适应时不时的停水停电,和满是灰尘的红土路。

坦桑尼亚人的生活节奏,慢得让习惯了快节奏的我抓狂。"Pole pole"(慢慢来)是这里最常听到的词。银行办业务可能要排队3小时,饭店点餐要等45分钟。

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急匆匆的外国人太过紧张。

食物倒是让我惊喜。街边3000先令(约9元)的炸木薯配烤鱼,比很多高档餐厅更美味。Ugali(玉米面团)是主食,配上烤肉,蘸点Kachumbari(番茄洋葱沙拉),简单却让人回味。

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晚上七点后最好不要单独外出,相机手机要藏好,出门尽量打Uber而不是随便拦车。不过,这里的犯罪大多是小偷小摸,暴力事件反而比某些发达国家少。

医疗条件确实差强人意。当地人生病,要么硬扛,要么去印度看病。外国人基本都选择去内罗毕的私立医院,或者直接回国。

蚊帐和驱蚊水是必备品,疟疾在这里就像感冒一样普遍。

工作文化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约好早上9点开会,10点半人才陆续到齐。合同说三天出,可能拖两周。

但只要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反而会发现非洲人的另一面 - 豁达、乐观、不为明天过分焦虑。

最让我感动的是坦桑尼亚人的友善。虽然工资普遍只有2-300美金一个月,但他们总是愿意分享。邻居会突然送来一盘自制的Pilau(香料饭),出租车司机会记住你的名字,路人看你迷路会主动带路。

如果你想来坦桑尼亚旅游,我的建议是:

带够美金现金,这里的ATM经常罢工;买好保险,包括医疗运送;订酒店要选知名连锁或口碑好的;行程不要排太满,要预留充足机动时间;safari记得选正规运营商,便宜没好货。

这片土地有太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乞力马扎罗的皑皑白雪;桑给巴尔的印度洋落日;塞伦盖蒂的动物大迁徙;曼雅拉湖的火烈鸟群。

但最吸引人的,永远是这里率真的微笑,和不被时间束缚的自在生活。

在坦桑尼亚的半年,教会我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也许这里不够现代,不够便利,但在这慢悠悠的生活里,藏着我们早已遗忘的幸福方式。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