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侯波:镜头下的毛泽东温情一刻,三十年后再掀感动热潮

一张照片能载入史册,更能牵引出一段段意想不到的后续。这并非泛泛而谈,传奇摄影师侯波的一幅作品,就具备了这样的力量。

它不仅捕捉了领袖与孩童的温馨瞬间,更在数十年后,见证了一对普通人的爱情故事。这幅影像,如何超越了单纯的记录,成为连接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无形纽带?

镜头背后的坚毅

故事的起点,要从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谈起。那个动荡的年代,侯波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望一生,她常说那是她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她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无法支持她继续学业。但抗日战争的烽火,点燃了她报国的热情。身边人的参军呼声,也深深影响了她。

面对年迈的奶奶,侯波坚定地表达了参军抗日的决心,要去中条山投奔游击队。奶奶虽然出身旧时代,却心胸开阔,深知国之危难。

她颤颤巍巍地从包裹里拿出五块银元,递到侯波手中。这笔钱,承载着奶奶对孙女的期望与不舍,让她独自去闯荡未来的路。

抵达游击队后,侯波接到了前往延安的任务。在那里,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她不仅系统地接受了教育,还邂逅了影响她一生的爱人,徐肖冰。

徐肖冰是一位战地记者,他身上那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深入前线的勇气,深深吸引了侯波。两人在同事们的撮合下,最终在延安喜结连理。

他们的婚礼得到了伟大的毛主席的祝福。婚后,侯波对徐肖冰的摄影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旁观到亲自动手,逐步学习拍照的技巧。

徐肖冰经常为毛主席拍照。在丈夫的帮助下,侯波也逐渐与毛主席熟悉起来,两人关系融洽,有时还会开些玩笑。

侯波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这种亲密的互动为她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她的镜头,从此开始记录历史。

开国大典轶事

1949年,侯波夫妇奉命前往北平,为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工作做准备。抵达北平后,侯波一直渴望能再次见到毛主席。

然而,毛主席工作繁忙,她自己的拍摄任务也排得满满当当,两人一直未能如愿相见。直到香山举行活动,才有了重逢的机会。

在香山,毛主席和许多将军元帅都在忙碌。侯波负责抓拍这些珍贵的瞬间。她远远地看到毛主席,内心充满喜悦,却不愿上前打扰他的工作。

当他们准备离开时,毛主席却叫住了他们,风趣地说:“你们要离开了,我好舍不得。”侯波心里感叹,毛主席依然那么幽默。

短暂攀谈后,毛主席提出要和他们合影:“你们给我拍了那么多照片,我还没跟你们拍过合照呢,择日不如撞日,拍一张吧。”

侯波夫妇听闻,欣喜万分,立刻架好了相机。毛主席原本站在两人中间,却又提出:“小侯站在中间,女子能顶半边天。”

随着快门声响起,这张照片定格了珍贵的时刻,也成了侯波此生最宝贵的收藏。而她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开国大典,1949年的盛大日子。侯波带着最好的“武器弹药”登上天安门城楼,肩负着记录历史的重任。她,是当时唯一一位登上城楼的女摄影师。

为了展现新中国的大度,侯波主动把最佳拍摄机位让给了苏联摄影师。当毛主席即将喊出那句令无数国人沸腾的口号时,她迅速跑到西侧城墙边,寻找最佳抓拍角度。

那段城墙紧邻楼体,显得有些低矮,颇为危险。关键时刻,周总理伸出手拉住了她,让她得以安心地完成拍摄。

侯波借此机会,拍下了大量值得纪念的照片。从那一刻起,她正式成为了毛主席的随行摄影师,形影不离。

她随毛主席出访苏联,在飞机上捕捉到他认真工作的瞬间。她的镜头“咔嚓”一声,一张经典照片再次问世。

侯波在毛主席身边待久了,也变得更加放得开。每次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她都敢于“上蹿下跳”,寻找独特的视角。

在苏联举行的十月革命周年庆典上,侯波被现场的苏联摄影师挤出了会场。当她试图再次进入时,却被门卫拦住,无论如何都不让进。

作为本次拍摄的主力摄影师,如果缺席,其损失将难以想象。侯波焦急万分,正在苦思对策时,她看到了彭老总。

她连忙挥手,向彭老总求助。在彭老总的一番交涉下,侯波终于得以进入会场,完成了这次重要的拍摄任务。

事后,侯波向毛主席抱怨:“作为红色大国的苏联,不仅傲慢无礼,还不懂得谦让,我之前还给苏联摄影师让过位置,可苏联根本没将她这个专业摄影师放在眼里。”

毛主席听闻,劝慰道:“小姑娘家家的,脾气收敛点。这是在别人国家里,要听人家指挥,毕竟有个词语叫客随主便嘛。等下次他们来到我们国家,让他们听你指挥。”侯波听完,开心地笑了。

韶山合影的伏笔

1959年,毛主席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韶山老家。他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父母的坟前扫墓,表达思念。

随后,他在韶山当地四处转悠,体察民情,了解家乡的变化。他一路走着,最后停在了韶山学校。

韶山学校,与毛主席有着特殊的联系和感情。解放前,这所学校的师生仅约四十人。到了1952年,人数已达到一百五十四人。

为了满足贫困学生都能上学的需求,新建一所学校变得刻不容缓。在筹建新学校的过程中,韶山的老师们就萌生了邀请毛主席题写校牌的想法。

校长熊泽民代表全校师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希望他能为即将新建的学校题写校牌的愿望。师生们对此充满了期待。

然而不久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称:毛主席工作很忙,不能为贵校题词。老师们感到很失望,他们觉得毛主席肯定没有看到学校的信。

如果毛主席亲眼看到信,他们相信他一定会愿意为学校题字的。于是,熊校长又请毛宇居专程前往北京,再次邀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校牌。

毛宇居与毛主席的表兄文梅清一同从韶山抵达北京。第二天,毛主席便接见了他们,并爽快地答应了题字一事。

原本大家希望毛主席题写“湘潭县韶山小学”,但毛主席提笔前突然说道:“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学校将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叫‘韶山学校’好。这样,不就一次写全了吗?”

毛宇居连声称好。毛主席先写了一张行书带草的字,写完后左看右看,觉得目前学校里还都是小学生,用草书不太合适,于是又写了一张正楷。

毛主席写好后,拿给毛宇居和表兄文梅清看,两人都觉得第二张正楷比较合适。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幅字收好,挥手告别毛主席,带回了韶山。

1953年,新的韶山学校正式竣工落成。三年后,毛主席视察韶山学校,这本就是他这次故乡之行的计划之一。

学校师生听说毛主席要来,赶紧跑出来夹道欢迎。毛主席走到校门口,抬头望着门楣上“韶山学校”四个大字,微笑着点了点头。

机灵的学生代表彭淑清,跑到校园花圃中,摘下了夹竹桃和月季,扎了两束花。她递给蒋含宇一束,打算等毛主席过来时,将鲜花献给他。

不久,毛主席来到小学部到初中部下面的台阶旁。两位同学将沾着露珠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

一向不怎么喜欢摆姿势拍照的他,主动对侯波说,想和全校师生在这里合影。蒋含宇马上解下胸前的红领巾,帮毛主席戴在了胸前。

毛主席笑着开起蒋含宇的玩笑:“你这条红领巾还要不?”蒋含宇爽快地回答:“送给您老人家了!”毛主席听后开怀大笑。

“他把红领巾送给我,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了。我现在又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正是这段轻松的对话,引得所有人哈哈大笑。

欢乐轻松的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侯波敏锐地按下快门,抓拍到了这感人的瞬间。

照片中,两位少先队员站在毛主席身边,笑容格外灿烂。这张照片,后来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头版头条,获得了无数赞扬。

诗人臧克家称赞《毛主席回韶山》这张照片“纸片上都仿佛能听出声音”,它甚至曾经被选入小学的课本,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照片牵出的三十载情缘

出人意料的是,照片上的这对“金童玉女”长大后,竟然真的走在了一起,成为一对革命伉俪。他们便是蒋含宇和彭淑清。

他们常常笑称,侯波是他们的“红娘”。婚后,两人一直打听侯波的住处,希望能有机会再次见到这位特殊的“媒人”。

1992年7月1日,这对夫妇终于来到了侯波的家门前。侯波见到他们的第一眼,不禁感慨:“都长这么大了!”

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回想起当年毛主席回韶山的往事。原来,从那张照片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三年。

他们聊了很久,回忆了当年照片拍摄时的点点滴滴。临别之时,侯波拿出了一条丝巾和一套被面,作为礼物送给了蒋含宇夫妇。

她还将自己珍藏的那张《毛主席回韶山》照片,也送给了他们。这份礼物,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私人情谊的温暖。

此后,只要蒋含宇夫妇一有空,就会专程前往北京看望侯波。这张小小的照片,不仅记录了毛主席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关怀。

它也将那份欢声笑语,好似随着照片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维系着三代人的情谊。

结语

侯波夫妇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们用镜头为新中国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通过侯波的记录,毛主席的神态被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

这使得后人得以瞻仰伟大领袖的精神面貌,感受他亲民的风采。他们用手中的相机,为国家贡献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力量。

侯波夫妇一生都致力于摄影工作。晚年,侯波更是投身于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并创建了中国女摄影家协会。

这个协会为中国无数女性摄影师们,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侯波的镜头,不仅定格了历史,更串联起了一段段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奇妙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