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凭一颗手榴弹活捉三个日本兵,98岁老兵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抗日烽火中的英雄传奇:孟昭身用一颗手榴弹俘获三名日军

在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一座普通小院里,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孟昭身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的房间陈设简单,一套桌椅橱柜已经使用了40多年。每当回忆起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孟老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思路清晰,胸前的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这一生历经战火,不少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和他们相比,我很知足,很幸福了。"孟昭身如是说。这位1927年出生于山东金乡县的老人,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用青春和热血见证了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

少年参军:为国复仇的坚定信念

1942年初,15岁的孟昭身在山东金乡县孟堂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参军入伍。当时,日伪军经常进村"扫荡"、抓壮丁,百姓们整日东躲西藏,担惊受怕。更令人愤慨的是,1938年日军占领金乡县城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惨案,3000多名同胞惨遭杀害。

"当八路!"面对父亲的询问,少年孟昭身坚定地回答,"俺恨死了那些杀人放火的坏人,到部队有了枪,打鬼子,打汉奋!"尽管父亲担心儿子年幼的身板能否承受部队的艰苦生活,但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就这样,孟昭身辗转找到金乡县大队化雨区中队,正式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初次任务: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孟昭身的初次任务是对炮楼上的伪军喊话,进行宣传教育,争取让他们改邪归正。虽然不是冲锋陷阵,但负责掩护的孟昭身仍然十分紧张:"我手里握着手榴弹,手心都攥出汗来了。"

这种争取工作卓有成效,不少伪军被感化,为抗日武装打破敌人的封锁创造了有利条件。孟昭身回忆道:"在日军'扫荡'最严酷的日子里,我们化雨区的干部甚至可以藏到敌人的炮楼里去,让敌人的搜捕一次次落空。"

伏击战:一颗手榴弹的传奇

1944年冬,区中队得到情报,一队日本兵要乘车路过一个偏僻的村庄。他们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打一次伏击战。孟昭身和一名新同志被安排埋伏在村口一个荒废的猪圈里,负责截击鬼子退路。

当日军汽车驶过来时,提前埋设的地雷爆炸了,日军汽车被炸停。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日本兵抵抗一阵后往县城方向逃跑。就在孟昭身和战友准备起身时,他们发现5个日本兵正朝他们的方向摸索过来。

面对五倍于己的敌人,战友有些犹豫,而孟昭身却坚定地说:"打!不怕死才能打胜仗!"他果断投出一颗手榴弹,爆炸后,一个日本兵被炸断了腿,两个日本兵连滚带爬地逃跑了,还有两个吓得跪在地上不敢动弹。就这样,孟昭身凭借一颗手榴弹和过人的勇气,活捉了三名日本兵,被区中队表彰。

1944年6月,作战勇敢又能团结同志的孟昭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当天,他激动得夜不能寐,"我们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句话,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

血肉之躯:三次负伤的钢铁意志

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流血牺牲是不可避免的。1943年,孟昭身三次负伤,每一次都展现出他超乎寻常的坚韧和勇气。

第一次负伤是在一次偷袭敌人炮楼的战斗中,一块炮弹弹片扎到了他右脚的大脚趾头上。孟昭身用手捏住弹片,一使劲就拔了出来,血流不止。

第二次负伤是当年秋天,在一场遭遇战中,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左手掌,至今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第三次负伤最为严重。在一次伏击日军运粮队的战斗中,一枚弹片打进了他的腰部,嵌入腰椎第四节和第五节之间。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手术刀,就借来一把剃头刀;没有麻药,就让战友按住身体"。即便疼得撕心裂肺,孟昭身依然坚持完成了手术。

"谁都知道很疼,但是,参加抗战,就要有钢铁般的意志,要有勇气,跟敌人干到底。"这是孟昭身对那段经历的总结,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抗战胜利后,孟昭身又投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86年从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如今,他仍然在为老同志、老战友们忙前忙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持晚节忠于党,燃尽残烛报党恩"的誓言。

当子女劝他歇一歇时,这位98岁的老兵坚定地说:"想想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我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同志们既然信任我,我就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和平年代,孟昭身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忠诚与勇气,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