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热得简直没法说了,好多地方温度直接飙到50℃以上,整个国家像被塞进了蒸笼里,闷得喘不过气。
太阳毒得吓人,走在街上,鞋底都快化了。地上的铁皮屋顶晒得滚烫,摸一下都能烫出泡来。
尤其是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那日子真是没法过。铁皮屋像个烤箱,里面温度逼近52℃,晚上根本待不住。
不少人干脆把床垫拖到巷子里睡觉,可地上又脏又臭,到处是污水和垃圾味,睡下去也不凉快,只能硬扛。
新德里更夸张,5月28号那天冲到49.9℃,第二天直接爆到52.3℃,创了历史最高纪录。
全国至少17个地区气温超过45℃,德里等7个邦拉响红色警报,说中暑风险极高。
没几天,全国就冒出一万六千多例中暑病例,死亡人数也在往上蹿。
高温还不只是热的问题,水和电也跟着出事。水库储水量一周内掉到只有设计容量的24%,这几年最低。
很多地方开始限水,连带水力发电也受影响。可偏偏这时候用电量猛增,因为空调全开。
印度最高用电需求冲到250GW,打破去年9月的纪录。电网扛不住,部分地区轮流停电。
人在屋里坐着都一身汗,没电空调就成摆设,老百姓只能干熬。
这种天气下,空调就是救命的东西。可印度自己产的空调,又贵又不好用。
同样配置,比中国品牌贵30%到50%,今年夏天有的型号甚至涨价超60%,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制冷慢,噪音大,还老坏。故障率是中国空调的两到三倍,装上去没几个月就得修。
老百姓管这种叫“烧钱机器”,花大价钱买个糟心。
反观中国空调,格力、美的、海尔这些牌子,在印度卖得特别火。制冷快、质量稳、价格实在。
哪怕印度政府对中国空调加税,大家还是抢着买。今年7月,中国空调出口印度单月暴涨300%,吓人吧?
这说明市场认的是好产品,不是政策喊口号。
其实印度政府不是没努力。莫迪一直想搞“印度制造”,减少对中国货的依赖。
2021年就推出一个“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砸了623亿卢比(差不多8.3亿美元),专门扶持本土压缩机产业。
目标是做出自己的空调核心部件,摆脱进口,打造“印度制造”招牌。
莫迪还亲自上阵,号召大家买国货。2025年5月,他在古吉拉特邦说,回家列一列24小时内用了哪些外国货,提醒自己支持本土产品。
想法挺好,结果却翻车了。
那笔巨额补贴,到2025年第一季度,只有32%真正发到企业手里。
而且钱大多花在组装环节,搞个外壳、拧几颗螺丝,真正搞技术研发的少得可怜。
没有核心技术,光靠组装,怎么可能造出好空调?
产品还是老样子——贵、差、容易坏。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印度人还是转身去买中国空调,销量一路狂飙。
莫迪这下也没辙了,2025年只好宣布停止这个激励计划,重新允许中国空调大规模进入。
那623亿卢比,基本打了水漂。
这事就是一堂现实课:搞产业不能光靠砸钱和喊口号。
你想让老百姓支持国货,首先得做出让人愿意买的产品。
光靠加税、设门槛,把外国产品挡在外面,短期看似保护了本土企业,长期只会让它们更懒、更差。
印度这次高温危机暴露的不只是天气问题,更是产业短板。
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就得踏踏实实投钱搞研发、培养人才、提升技术。
不然,再喊多少遍“印度制造”,也没人掏钱买单。
你看中国空调为啥能赢?不是靠政策保护,而是靠实打实的质量和性价比。
市场是最公平的裁判。谁家东西好,谁家东西值,老百姓心里门儿清。
高温不会等人,生活也不会将就。该吹空调的时候,谁也不会为了一句口号,去忍受闷热和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