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要建1特大城、1大I型、5大II型,榆林上榜了!

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城市就像点缀在黄土地上的明珠,各有各的光彩。每次踏上这里的旅程,风中仿佛都带着历史的尘埃和未来的气息。前两年坐火车经过陕西,窗外闪过的古城墙轮廓让我心头一热,那大概就是西安吧?后来听车上一位本地老哥聊起,才知道这座城市的底蕴,远不止我匆匆一瞥看到的那些。

说到西安,没人能绕过它的过去。长安这个名字,念出来就带着千年的分量。那次在回民街的夜市上,捧着羊肉泡馍,听旁边一位银髯飘飘的老先生讲,这里曾是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是丝绸驼铃声开始远去的地方。难怪联合国教科可夫机构(注:此处为口语化表达)也把它列为世界历史名城,这牌子挂得一点都不虚。如今再走在西安街头,大唐不夜城的灯火璀璨得晃眼,可一转头,某个巷子深处就可能藏着块唐碑汉瓦。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千两百多万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挤进超大城市俱乐部,这份吸引力,恐怕不单是兵马俑带来的吧?国家这些年向西看的目光越来越热切,西安稳稳坐在西北核心的位子上,感觉它肩上的担子可不轻,既要顾好自己的发展,又得带着周边的兄弟一起跑。

相比西安厚重的历史感,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个实干家。记得在中山桥上看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旁边一位出租车师傅操着浓重的兰州腔说:“我们兰州嘛,就是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都通着!”这话一点不假,它是西北交通的大枢纽,火车、公路拧成一股绳。国务院把它定位成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绕不开的节点。听说兰州自己也在琢磨着怎么“变大”,坊间有说法是到2025年常住人口要冲500万,2035年奔着650万去?虽然有人嘀咕以前日子有过起伏,人口也进进出出,但现在确实感觉势头不一样了。传统的底子还在,炼油厂、化工厂那些大块头依然是顶梁柱,但新玩意儿也冒头了。上次去兰州新区转了一圈,看到不少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的企业在扎根。更别提满大街飘香的牛肉面,还有黄河边上的水车园、新建的奥体中心,文化、旅游这些软实力也在慢慢攒劲。看着夕阳下黄河岸边悠闲散步的人群,我觉得这座城市有种憋着劲儿往上冲的韧劲。

往北走,陕北的榆林又是另一番天地。这片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的地方,老天爷好像特别慷慨,埋下了数不清的“黑金宝藏”——煤、油、气。有次在榆林一个小饭馆吃饭,老板的儿子刚从煤矿技术学校毕业,聊起来就说:“我们这儿啊,以前就是靠挖煤吃饭。”这话道出了榆林的底色,能源就是它的命脉。它卡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汇的那个点上,地理上蛮重要,算是关中平原和呼包鄂榆那些经济区的结合部。但现在时代变了,都知道光靠挖煤卖煤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天天喊转型、要绿色。榆林人心里也明白,听说当地也在想办法,怎么让挖煤变得更聪明、更干净些?怎么把一条条产业链拉长?这路子看着是走对了,毕竟守着金山银山,也得会过日子才行。这种探索,对榆林自己重要,对整个西北地区能源怎么走,估计也能趟出点经验。

这么数下来,西北这几座城,真是各有各的活法。西安像一位饱读诗书又胸怀大志的世家子弟,守着千年文脉,眼光却瞄着丝路复兴的国际大舞台。兰州则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硬朗的汉子,在黄河的哺育下,正努力擦亮工业底牌,同时学着玩转新产业和新服务。而榆林,更像是抓住了时代风口的“资源新贵”,手握能源财富,却深知不能坐吃山空,正努力学着更精细、更可持续地经营这份家底。

它们的路走得都不轻松。大城市病、产业转型的阵痛、环境生态的红线……哪一样都不是好啃的骨头。国家政策这股东风确实吹过来了,但最终能把车开多快、开多远,还得看方向盘握在谁手里,怎么个开法。就像那碗兰州牛肉面,汤头是祖传的配方,但面要拉得劲道、辣椒油要炸得香,全凭师傅当下的手艺。西北的发展,也是这股劲儿。它们的故事,是西北大地重新焕发生机的缩影,远未结束,精彩也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