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近期“泄露”了一份兵棋推演简报。报告里描绘的,是96架战机分南北夹击、直捣解放军登陆编队的“完美胜利”。
这份“剧本”详细构想了美军如何派遣48架F-35、B-2、B-21等隐形战机,对解放军的055大驱、075两栖攻击舰等核心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然而,就在这份“美梦”流出的同时,“金色眼镜蛇”军演的主页,却将“台湾”匆匆列入参与方,又火速删除。
一边是兵推沙盘上胸有成竹的“胜利剧本”,一边是实际操作中,连提及名字都闪烁其词的尴尬。这究竟是高明的战略迷惑,还是面对现实的力不从心?
沙盘上的“闪电战”
细看这份兵推,其核心逻辑建立在美军技术优势和战术奇袭之上。它设想的,是美方南北集群共96架战机,对解放军登陆船团进行一次教科书式的“致命一击”。
这份推演,旨在营造一种“美军必胜”的舆论氛围。它想告诉世界,一旦台海有事,美方有能力迅速介入,并凭借隐形战机压倒性优势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种高调的军事姿态,不仅是给盟友吃定心丸,也是对潜在对手的心理威慑。其背后,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自信宣示。
但兵推的本质,始终是基于特定假设的模拟。这份“PPT胜利”的剧本,其关键假设之一便是美军基地在中方打击下依然能够安全运作,隐形优势依旧稳固。
现实中的“铁壁”反击
然而,现实的反击往往比剧本更残酷。米切尔研究所的推演,在解放军日益强大的体系化作战能力面前,显得过于一厢情愿。
首先,它严重低估了解放军火箭军的“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能力。东风-21D、东风-26等中远程弹道导弹,能够精准打击数百公里外的地面目标。
这意味着冲绳、关岛等美军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基地,都可能在战事爆发之初,就遭到解放军的饱和式攻击,甚至面临瘫痪风险。
美军战机甚至可能还没来得及起飞,就已在跑道上被摧毁。这种先发制人的能力,直接挑战了美军基地“安全”的假设前提。
其次,关于隐形战机的优势,也并非高枕无忧。美军前太平洋司令肯尼斯·威尔斯巴赫曾清醒指出,在解放军构建的“杀伤链”面前,美军隐形战机优势正快速消退。
解放军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反隐身网络,包括米波雷达、空警-500预警机以及超过80架的歼-20隐形战机,共同编织出一张“天罗地网”。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2024年东海对峙中,解放军歼-20曾成功锁定F-35而未被对方发现,这并非单一事件,体现了技术上的进步。
央视纪录片也曾展示,歼-10C如何通过数据链,实现跨平台对数百公里外的目标进行超视距打击。这得益于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强大射程。
这意味着解放军的战机可以在美军攻击范围之外,率先“点杀”预警机、加油机等关键节点,直接削弱美军的体系支撑。
第三,是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工业实力。中美两国在军工产能上的巨大差距,是任何兵推都无法回避的“硬杠”。
2024年的数据对比显示,中国在舰艇下水吨位上,是美国的23倍。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可下水相当于美军几艘航母的舰船总吨位,形成惊人生产力。
在五代机年产量上,中国歼-20已达到150架,而美国F-35则为87架。导弹产能方面,中国更是美国的7倍,这是长期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
焦虑的步步退缩
当纸面上的“剧本”撞上现实的“铁壁”,美国内部的真实焦虑便再也藏不住了。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军事机构的内部评估上,更投射于其日常行为和政策选择中。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兵棋推演,给出了一个清醒而残酷的结论:美军若介入台海冲突,一周内伤亡可能高达2.1万至3万人。
同时,可能损失2至4艘航空母舰。这并非简单的数字,而是对潜在代价的精准估算,足以让任何决策者望而却步,与米切尔研究所的“无损胜利”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2月25日“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主页的“删帖”事件。将“台湾”列为参与方后又匆忙删除,这绝非简单的操作失误。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2月27日回应“大陆48架军机扰台”提问时,反问“台湾地区哪有什么国防部?”,直接否认了台湾“国防部”的合法性。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也对此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与台湾地区进行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美方此举,显然是中方强硬立场下的退避和无奈,暴露出其在“一个中国”原则红线前的力不从心。
军事行动的谨慎,也印证了这种焦虑。2024年,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穿越巴士海峡时的航线,比往年偏东了300公里。
这并非偶然,而是避免与解放军近距离接触的刻意选择。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内部推演中,甚至出现了“蓝方部队(美军)全程撤退至第二岛链”的局面。
这些实际行动,与“PPT胜利”中的锐意进攻形成了强烈反差,反映出五角大楼在实际部署中趋于避险的真实心态。
这种“战略人格分裂”的现象,甚至延伸到了美国的国内政策层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提出以500万美元出售“金卡”的计划,旨在吸引富豪移民以偿还国债。
这一看似与军事无关的提议,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其政府施政的独特风格:务实、激进,且高度商业化。
特朗普的“金卡”计划,是试图通过商业手段解决国家债务问题,他的外交和移民政策服务于此,这种优先处理国内经济困境的思路,与军事机构热衷于对外投射强硬姿态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这表明,至少在白宫决策层,解决“钱袋子”的问题,可能比在远离本土的沙盘上模拟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来得更为实际和紧迫。
幻象的终结
“PPT上的战争”与“现实中的犹豫”,恰恰勾勒出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深刻的“战略人格分裂”。
高调的兵棋推演,更多是一种成本低廉的心理战工具,旨在维系盟友信心并对中方施压。
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航母航线的刻意规避,还是对敏感政治表态的仓促撤回。
乃至于最高层对国家债务的实用主义解决思路,都无不昭示着其面对实力失衡的深层焦虑与规避风险的谨慎。
在未来中美博弈的棋局中,决定胜负的,将不再是PPT上那些花哨的箭头。
而是生产线上的产能、导弹的射程以及部署在第一线的真实军事存在。美国正被迫适应一个其不再拥有绝对优势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