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光伏大获成功后,英力股份推进收购储能公司

(来源:储能早知道)

提示:点点关注不迷路,每天分享储能热点。

编者按:从笔记本结构件到光伏电站,再到储能系统,这家37亿市值的跨界玩家正构建新能源闭环。

安徽舒城经济开发区,英力股份的光伏组件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在自动化设备上流转,这些产品将直接供应给公司自建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而在深圳,一场改变公司命运的收购正在推进——优特利能源77.94%的股权即将纳入这家跨界企业的版图。

01 跨界光伏,上半年电站收入暴增336%

8月12日,英力股份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39.62%;净利润627.73万元,同比增长23.06%。其中,光伏电站发电收入达1238.86万元,同比大增335.66%,毛利率高达61.34%。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2022年,主营笔记本电脑结构件的英力股份宣布跨界光伏,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投入光伏组件和电池片环节。公司先后采购500MW组件生产线,签署7280万元设备合同,并计划投资10.40亿元建设高效电池项目。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23年下半年,市场剧烈变动迫使英力股份调整策略:从生产制造转向光伏电站投资和EPC业务。当时公司坦言,光伏业务是2023年亏损的主因。

但战略调整在2024年见效。光伏业务占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1.69%跃升至11.77%,毛利率攀升26.04%至10.38%,成功实现扭亏。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光伏业务只有少量代加工,大部分供应自有电站,通过自持电站获得电费收入。”

02 消费电子困局,转型势在必行

英力股份的传统业务面临增长瓶颈。作为联想、戴尔、惠普等品牌的供应商,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达85.88%。消费电子行业集中度高,前五大笔记本品牌占据全球74%以上份额,上游企业议价空间有限。

这种依赖性带来风险。2023年公司虽实现营收14.8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亏损0.35亿元。消费电子行业公开透明的毛利率水平,使非龙头企业难以摆脱“大客户依赖”的生存模式。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迫在眉睫。英力股份已将2022年可转债募资项目变更,将2.44亿元资金转向光伏电站投资和源网荷储研发。转型新能源,成为这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战略选择。

03 瞄准储能,收购专精特新“小巨人”

今年4月,英力股份披露重大并购计划:拟收购深圳市优特利能源77.94%股权。消息公布后,公司股票随即停牌,停牌前股价报21.93元/股,市值约39亿元。

优特利能源非等闲之辈。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拥有228项专利(含24项发明专利)。其产品覆盖消费电子锂电池、储能系统,客户包括京东方、富士康、奥迪等头部品牌。

交易方案显示,英力股份将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完成收购,发行价定为17.9863元/股。公司计划8月27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该议案,若进展顺利,9月将提交董事会和股东会最终审议。

04 协同效应,构建光储一体化

储能早知道注意到,英力股份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明确阐释了并购逻辑:在消费电子领域,可为优特利导入联想、华硕等头部品牌的笔电电池供货机会。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共同参与储能研发,实现光储产品全面自产。

协同效应显而易见。优特利掌握电芯自研能力(自供率超80%),拥有七大核心技术模块。英力股份的光伏业务2024年营收同比暴增767%,但缺乏储能配套。

“本次交易双方具有极高协同性,”英力股份回应投资者称,“将实现逐步实现光储产品全面自产。” 通过整合优特利的户用储能系统技术,英力有望构建从光伏组件到储能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05 产业转型三级跳

资本市场对英力股份的转型之路态度分化。8月12日财报发布当日,公司股价微涨0.18%报收17.15元。但主力资金净流出1879.74万元,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4739.46万元,显示部分投资者持谨慎态度。

但转型决心坚定不移。英力股份计划通过此次并购,完成从消费电子代工厂到 “结构件+电池模组+光储”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优特利的储能技术将使其户用iBos系列产品实现自产,与现有光伏组件产能形成新能源闭环。

据分析,双方生产流程整合预计可降低综合成本15%以上,中期将通过技术协同开发AI PC长效电池。长期看,光储一体化战略有望帮助英力股份在新能源赛道占据独特位置。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方向清晰可见。从消费电子到光伏,再到储能,这家跨界企业正试图完成一场产业三级跳。

#英力股份 #光伏 #储能 #消费电子

为更好学习储能相关知识,与储能相关行业人士交流,储能君建了行业交流群,欢迎大家扫码加我进群侃液冷、侃电池、侃光伏、侃逆变器、侃新型储能等。。。扫码通过后,请将公司名片拍照发给小编邀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