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红婵身形变化冲上热搜。网友炸锅:“水花消失术”要失传了? 一场残酷的“复制剧”又在上演。
当年陈芋汐说英语被批“崇洋媚外”、夺冠被黑“靠关系”的闹剧,如今竟要重演!
拆伙5个月,伤病+发育+舆论三重暴击,全红婵正滑向那条熟悉的荆棘路……
婵宝变了?
一网友分享全红婵近期的一张照片,把全红婵推上了风口浪尖。
肩宽了,腿长了,脸也圆了一圈。
网友吵翻了天:“这不是我们认识的婵宝!”“水花女王要没了?”
可谁还记得,她才18岁。
18岁是什么概念?是长身体的黄金期。
对普通人是好事,对跳水运动员,却是“渡劫”。
身高从1.43米飙到1.58米,体重多了快10斤。
别小看这几厘米几公斤。
在10米台上,重心偏一毫米,入水角度就差一大截。
动作慢半拍,水花能“炸”出泳池。
当年陈芋汐也这样。
从“小不点”长成大姑娘,动作没以前灵巧了,水花开始“冒烟”。
网友不问原因,只骂:“退步了!”“靠运气拿的金牌吧?”
现在,轮到全红婵了。
既生瑜,何生亮?
全红婵和陈芋汐,天生一对“宿敌”。
一个来自广东,一个来自上海。
一个靠“三跳满分”一战封神,一个靠稳定发挥稳坐王座。
东京奥运会,全红婵光芒万丈。
陈芋汐拿银牌,网友心疼:“她才是真正的跳水天才。”
转头又骂全红婵:“靠运气,没发育才跳得好。”
可他们不知道,双人跳台,两人是绑在一起的命。
起跳要同步,空中要一致,入水要齐平。
差0.1秒,就是“双黄蛋”变“煎蛋”。
从2021到2024,她们拿了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
几乎包揽所有双人金牌。
布达佩斯,领先第二名55分;福冈,同步率99%;成都大运会,裁判直接给满分起跳分。
她们不是对手,是“一个人”。
可命运偏要拆开她们。
拆伙,不是选择,是无奈
2025年初,跳水队公布墨西哥世界杯名单。
全红婵和陈芋汐,不再搭档双人项目。
消息一出,粉丝心碎:“双子星BE了!”
为什么拆? 就俩字:发育。
跳水双人项目,最怕体型不对称。
你高她矮,你胖她瘦,空中姿态完全不同。
再默契,也跳不出“复制粘贴”。
当年张家齐和陈芋汐,也是这么拆的。
张家齐发育快,动作变慢,配合不了。
后来陈芋汐自己长身体,水花变大,又被骂“退步”。
现在,全红婵也到了这个坎。
教练组不想赌,与其冒险丢金,不如提前换阵。
可换阵的代价,是全红婵一个人扛。
单人项目,她要面对所有压力。
而曾经并肩作战的姐妹,如今成了对手。
陈芋汐的“地狱模式”,正在重演
看看陈芋汐当年经历了什么? 太吓人了。
她说英语接受采访,被骂“崇洋媚外”:“国家花钱培养你,你不说中文?”
她赢了全红婵一次,就被造谣:“她爸是领导,裁判给面子!”
她带病比赛,跳完流鼻血,有人却说:“装的,博同情。”
周继红教练当年一句话扎心:“芋汐抗压能力还得磨。”
磨?是拿刀在心上割。
现在,全红婵也走进了这个“轮回”。
身形变化,网友说她“胖了跳不动”;
退赛调整,被传“受伤严重要退役”;
连她吃个饭,都有人截图说:“看,暴饮暴食,不自律!”
更讽刺的是,当年骂陈芋汐的人,现在转头骂全红婵。
仿佛她们只能有一个“完美偶像”。
可跳水不是选秀,是拿命拼的运动。
207C:天才的“诅咒”
全红婵的招牌动作,207C。
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听着就头晕。
这个动作,每跳一次,脚踝承受300斤冲击。
相当于背着两个成年男人,从三楼跳下,还要翻三圈半。
她14岁就开始练。
骨头还没长硬,关节还在发育。
每天跳几十次,脚踝早就伤痕累累。
省队教练何威仪说过:“她每天训练前,光绑绷带就要半小时。”
后来加了肌效贴,贴得跟“粽子”一样。
疼吗?她从不说。
可身体不会骗人。
长高了,体重增加了,207C成了“高危动作”。
翻得慢了,压水花的力度不够了,失误率直线上升。
她不是不想跳好。 是身体,跟不上天赋了。
新搭档?新压力?
陈芋汐换了新搭档——掌敏洁。
8年前,13岁的掌敏洁和张家齐拿全运会冠军,被誉为“伏明霞接班人”。
后来也因发育退赛,沉寂多年。
现在她复出,转攻跳板,全能型选手。
和陈芋汐配双人,技术互补,经验老道。
说不定,能杀出新黑马。
可全红婵呢? 她还在单打独斗。
没有双人赛的缓冲,每一跳都是生死战。
舆论盯着她,对手盯着她,历史也盯着她。
她不能再有失误。
一旦输,就是“天才陨落”的标题。
一旦胖,就是“不自律”的证据。
一旦退赛,就是“扛不住压力”。
可她只是个18岁的女孩啊。
她也会疼,会累,会迷茫。
她也需要时间,去适应自己的身体,去调整技术,去对抗伤病。
这样说人家,我们,是不是太苛刻了?
回看陈芋汐这五年。
她拿了三届世锦赛单人冠军,两届世界杯,亚运会金牌……
成绩比全红婵还稳,可风头,永远被盖着。
因为她不是“三跳满分”的奇迹。
因为她不会对着镜头傻笑说“拿冠军就吃辣条”。
因为她长得没那么“萌”。
可她,才是跳水队最稳定的“定海神针”。
现在,全红婵也要经历这一切。
从“全民宠儿”到“被审判的偶像”。
从“水花消失术”到“水花四溅”。
只因为,她长大了。
我们能不能,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
她们不是机器,不是永远完美的“水花制造机”。
她们是人,会受伤,会成长,会犯错。
写在最后:
全红婵和陈芋汐,不该是“你死我活”的对手。
她们是彼此的镜子,是互相成就的战友。
没有全红婵的爆发,陈芋汐不会逼出最强状态;
没有陈芋汐的稳定,全红婵也不会有双人赛的完美发挥。
拆伙不是终点,是成长的阵痛。
是跳水运动残酷又真实的一面。
我们该做的,不是站队,不是网暴,不是拿放大镜挑毛病。
而是说一句: “婵宝,慢慢来。” “芋汐,你也很棒。”
竞技体育,不该只有赢。
更该有对运动员的尊重与温柔。
毕竟,她们拼的,不只是金牌,
是青春,是健康,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年华。
别让“既生瑜何生亮”,变成一场无解的悲剧。
她们都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