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由日本《共同社》披露的重磅消息,直接炸翻了国际舆论场。报道称,在去年(2024年)举行的一场聚焦台海冲突的美日兵棋推演中,竟然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据爆料,日本自卫队在推演中,“再三要求”美军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推演中的美军方面,对此要求竟然表示了“同意”。这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这事儿听着就蹊跷,甚至有些荒诞。毕竟,日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长久以来,它在国际舞台上总是以“唯一的战争受害者”形象示人。
日本还曾高举“无核三原则”的旗帜,反复强调其致力于推动“无核世界”愿景。然而,眼前这份来自其本土权威媒体的爆料,却让这一“受害者”突然摇身一变。
在虚拟的沙盘上,它竟成了积极鼓吹核战、请求对邻国进行核打击的“鼓吹者”与“请求者”。这种惊人的角色转变,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其背后逻辑令人深思。
这究竟是日本政坛对历史记忆的集体失语?还是其深藏的战略野心,在小心翼翼地进行一次大胆试探?随后日本防卫相的“辟谣”回应,反而暴露了更多疑点。
官宣,为何“此地无银”?
消息在今年7月下旬引爆后,时任日本防卫相中谷元迅速出面,召开了记者会进行官方辟谣。他坚决否认了《共同社》的报道,明确表示“没有进行那样的对话”。
中谷元这番话听起来斩钉截铁,却在细节上玩起了文字游戏。他只字未提演习中是否真实模拟了核打击环节。他否认的仅仅是“对话”的形式,而非模拟内容本身。
这,就是典型的技术性否认。这种规避核心问题的方式,通常被视为外交辞令中,默认事实存在却不愿公开承认的典型手法。它为日方留下了极大的回旋余地。
他紧接着又以“事情性质敏感”为由,拒绝透露更多演习详情。这种刻意的遮掩,无疑加重了外界的怀疑,让其否认显得苍白无力。
与其说中谷元是在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不如说其行为更像是在为某个不便公开承认的事实打掩护。这种模棱两可的官方表态,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复杂信号。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可控泄露”。消息被《共同社》放出,旨在测试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的反应边界,观察舆论风向。
而官方随后看似坚决实则模糊的否认,则为日本政府预留了充足的腾挪回旋空间。进可攻,退可守,是其在敏感战略议题上惯用的操作手法。
中谷元在记者会上还特别重申,日本是“唯一的战争受害国”,并呼吁为实现“无核世界”而努力。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却与此前爆料内容形成巨大反差,显得自相矛盾。
这种前后不一的表态,让人不得不质疑其长期在国际上所塑造的“和平主义”和“受害者”叙事的真实意图。它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伪装,用来掩盖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真实企图。
“延伸威慑”下的野心?
日本为何敢在美日兵棋推演中,提出如此大胆的核打击请求?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长期以来对美国“延伸威慑”政策进行深度渗透与改造的结果。
其背后,是日本试图将美国的核力量,逐步转化为自己能够调动、甚至可以“建议”动用的战略工具,从而在地区冲突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对日本来说,美国的“核保护伞”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防御庇护。他们更渴望获得在关键时刻对美国核力量的“建议权”,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共同决策权”。
看看2024年12月,美日两国首次制定了名为《延伸威慑指针》的共同文件。这份文件的出台,正是日本积极推动的产物,它为日本介入美国核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空间。
这份指针的出台,让日本在美军核威慑体系中,获得了更大话语权,甚至能摸到“共同决策”的门槛。这哪是单纯地寻求保护,分明是想借力使力,将美国的核肌肉为己所用。
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核心考量是利用盟友力量牵制中国。在这种战略背景下,美国对日本在军事上“解绑”的默许与安抚,便有了更深层的意味。
美国此举,无疑是给日本的战略野心,递上了一张可以透支“胆量”的信用卡。这使得日本在面对地区安全问题时,敢于提出更多冒进的构想,推动更激进的战略。
日本认为,只要能将美国更深地捆绑在自己的战略战车上,就能在面对周边所谓的“威胁”时,拥有更多筹码和更强的底气。这种“狐假虎威”的策略,其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美军在日本修建了数十个涉核设施。这些设施为“延伸威慑”提供了物理基础,也成为日本寻求更深介入美国核战略的切入点。
七十年核瘾,难戒?
将此次兵推中的“核请求”事件,放到日本战后七十余年的历史脉络中审视,会发现其寻求拥核的执念,其实贯穿了漫长岁月,并且从未真正停歇。
尽管受限于战后和平宪法和“无核三原则”的束缚,日本在发展核能力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曲线救国”的姿态,其真实意图令人深思。
明面上,日本以能源需求为由,坚持发展和大规模部署核电站。然而,其选择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严峻地质条件下,修建如此多的核设施,本身就显得非理性。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也未能使其放弃对核能技术的追求。这种对核能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在许多分析人士看来,其真正目的并非单纯的能源需求。
它更可能是为未来的军事化储备核技术和核材料,包括核燃料的提炼和再处理能力。这被普遍视为日本走向“隐性拥核”的路线图,为其核自主野心铺垫。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2023年5月接受采访时,曾做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预测。他直言,日本可能在五年内,也就是2028年前,实现核武器化。
基辛格甚至警告,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拥核的日本甚至可能首先攻击美国。尽管这只是一个预测,但其背后是对日本国家战略深层考量的洞察,绝非空穴来风。
这番话,无疑印证了国际社会对日本潜在核野心的普遍担忧。一个曾在核灾难中受害的国家,却对核武器保有如此复杂的执念,令人警惕。
日本长期以来,在国际上都把自己打扮成“唯一的战争受害者”形象,却刻意淡化其作为二战轴心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加害者身份,甚至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教科书。
这种“受害者”叙事,本质上是为了在道义上为其未来可能进行的军事“解绑”,包括拥核,铺设合法性路径。这是一种巧妙的舆论战术,试图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默许。
从早年坚持发展民用核能,到近年来日本自民党高层公开讨论“核共享”或“拥核威慑”的可能性,再到此次兵推中“再三请求核打击”,这三步曲清晰勾勒出日本在“和平主义”伪装下的核自主野心。
日本当前的军事动向,也与此呼应。其军费开支正寻求突破GDP的2%限制,积极部署中远程导弹,并深度参与台海相关的军事演训。这些都指向其摆脱战后束缚、追求军事正常化的强烈冲动。
反观中国的核政策,中国是全球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这一承诺,使得日美以“应对中国核威胁”为由的演习设定,显得缺乏法理和逻辑基础。
中国的核政策,反而凸显了日本在兵推中提出核打击诉求的荒谬性与挑衅性。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国际道义,更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结语:沙盘狂想,撞上现实红线
回到这场在沙盘上进行的“核狂想”,它并非真正的作战计划,更像是一场危险的政治表演,一次对各方底线的极限施压和心理测试。
日本试图通过扮演“最激进的盟友”角色,将美国更深地捆绑在自己的战略战车上。其核心目标,无疑是利用美国力量,服务于其自身日益膨胀的战略野心。
其系列举动,旨在撬动“无核三原则”的基石,试探美国“核保护伞”的真实边界,妄图将整个东亚地区拖入其摆脱战后束缚的战略豪赌中。
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借力打力式杠杆游戏,却蕴含着极其危险的潜在风险。它严重误判了中国的战略底线,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绝不意味着我们软弱可欺。这不仅是中国的核政策,更是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基石。
中国的核力量,足以确保任何胆敢越过红线的对手,都将为此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这是中国作为核大国的原则,也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现实底线。
日本的如意算盘,恐怕很难打响。无论是来自美国的内部警惕——如同基辛格所言的担忧,还是中俄等地区大国的共同反对与制衡,都注定了日本的所谓“拥核之路”,是条无法走通的死胡同。
这场在沙盘上进行的“核狂想”,最终只会烧到玩火者自己,带来无法预料的恶果。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选择性遗忘,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故事,总是在以各种形式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