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军以上首长(150)——李刚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司令员李刚

李刚,1922年10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北关。青少年时期曾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和募捐等活动。

1938年5月,李刚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40年6月,李刚随部南下华中,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四旅九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李刚任新四军第四师十旅二十九团政治处教育干事。同年9月,随部归建新四军第三师,任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区二十九团政治处教育干事。1942年12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四支队十一团排长,第三支队八团连指导员,第三支队政治处组织股干事,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第一支队政治处宣传教育股股长。1945年8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十旅二十九团二营教导员。参加了开辟豫皖苏边根据地和巩固发展淮海抗日根据地斗争,参加参加淮上、淮阴等战役战斗。

1952年4月,李刚在朝鲜春川北马坪里的小溪边写战场日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刚随第三师挺进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师十旅二十九团二营教导员。参加婺欢池战斗,四平以南地区阻击战,大洼、金山堡战斗。1946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五师十四团二营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三下江南,夏、秋、冬季攻势,辽沈等战役。1948年11月,任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副团长,第四野战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

1956年,李刚在莫斯科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时摄于列宁格勒。

新中国成立后,李刚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团长、师参谋长。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临津江两岸阵地防御作战。云山战斗中,李刚率部担任主攻任务,重创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骑兵第一师。1953年,李刚任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第三十九军第一一七师代理师长、师长。1956年5月,被选送到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11月,任总参谋部军训部合同战术训练处处长。196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参谋长。1971年5月,任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1982年,李刚参与组建武装警察部队,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首任司令员。

1984年,李刚在东北武警某部看望武警战士们。

1955年,李刚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是中共第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

1992年,李刚70岁生日时全家合影。

李刚在朝鲜战场上创作了《卡住釜谷里》《临津江边》《不可战胜的力量》等纪实作品,被誉称“小说团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出版了《朝迹夕觅——抗美援朝战场日记》。

2001年9月20日,李刚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据童来喜等主编《从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的军以上干部》等改编。)

链接: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军以上首长(149,修改稿)——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