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在银行的朋友,他说现在有点钱的人都在躺平,他们不搞投资,不搞创业,钱就存银行搞定期,看着能够生点小钱就行!说到这儿我那朋友直拍大腿,说这些人精得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钱放银行虽说利息不高,一年到头也就千把块的零花,但胜在稳当,至少不会半夜接到银行催债电话。不过他也叹气,说能这么想的人真不多,他柜台上经手过的存定期单子,十个里有八个都是五六十岁老头老太太的,年轻点的有钱主,要么在股市里扑腾,要么琢磨着开买卖,好像钱放银行就是贬值似的。
朋友说最逗的是那些炒股赚过钱的主儿。前两年有个开装修公司的老张,行情好的时候跟着朋友炒股,半年就赚了五十万。那会儿他走路都带风,见人就吹“股市就是印钞机”,转头就把原本打算给儿子买房的首付全砸进去了。结果呢?去年行情一跌,他买的科技股直接腰斩,五十万变成二十万,他又咬牙加钱补仓,现在账户里还剩十几万,天天蹲证券营业部门口跟人唠“这波肯定能反弹”。朋友说他上个月来办业务,填单子手都抖,嘴里还念叨“再等等,等回本我就金盆洗手”——可谁不知道,这“回本”俩字,在股市里就跟“明天就减肥”似的,说了八百回也没见兑现过。
还有更离谱的是前几年跟风炒猪肉的。我们老家有个王哥,早年在工地包点小活,攒了百来万。听人说“猪周期”能赚大钱,咬咬牙借了五十万加杠杆囤猪肉。结果赶上非洲猪瘟,市场上的猪死的死、宰的宰,猪肉价暴跌,他囤的那批肉烂在冷库里,连本钱都搭进去。现在王哥见着我就叹气,说那五十万是儿子的彩礼钱,现在倒贴进去,连相亲都不敢去了。
要说最普遍的,还得数开买卖的。朋友说现在年轻人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刷短视频刷到“月入十万”的奶茶店、小餐馆,连夜找加盟公司谈。上个月有个姑娘来办存款,聊起来才知道她刚交了三万加盟费,准备在小区门口开奶茶店。我问她“考察过周围人流吗?”她挠头说“视频里人家店排大队,我想着肯定行”。结果上周末她发消息,说铺子刚装修完,隔壁新开了三家奶茶店,现在每天就卖出去十杯,连电费都不够。朋友说这种事儿他见多了,加盟公司专挑没经验的小年轻下手,合同里藏着各种“管理费”“保证金”,等你发现上当,钱早没了踪影。
“说白了,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朋友抽了口烟,“你看银行里那些存定期的,未必多聪明,就是明白一个理儿——钱在自己兜里,哪怕少点,也是稳当的。反倒是那些想着‘钱生钱’的,要么被股市割韭菜,要么被加盟坑,要么开店血本无归。我有个客户,十年前存了两百万定期,每年吃利息十万,现在儿子结婚、买房,利息都够花;另一个客户,十年前拿两百万炒股炒房,现在房子贬值,股票套牢,反倒要找我办贷款周转。”
我听着直点头,想起我二舅就是典型。前两年拆迁拿了三百万,听亲戚说“炒虚拟货币能翻倍”,把钱全转去炒币。结果去年币圈大跌,他急得半夜睡不着,找我爸借钱补仓,现在钱没捞回来,跟我爸见了面都绕着走。反观我楼下开早餐铺的李婶,没读过多少书,就知道把每天赚的钱存银行,五年下来本金加利息买了套小公寓,现在收着租金,日子过得比不少“折腾”的人舒坦。
其实仔细想想,所谓“躺平”存钱,哪是真的躺平?不过是看清了自己的本事——不会看盘就别碰股市,不懂经营就别瞎开店,把钱放银行吃利息,看似保守,实则是对自己能力边界的清醒认知。就像朋友说的:“钱这东西,守得住比赚得多更重要。你让一个连油盐酱醋都算不清的人去炒股,跟让旱鸭子下海有什么区别?”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